初到復健科,一時找不到像是隱藏關卡的小教室,坐落在整棟寶山醫院裡的小角落,左彎右拐的才在四西的走廊盡頭轉個彎發現所謂的復健講堂。

  雖然一開始的主任講話,聽起來有點像是自吹自擂的推銷,不過復健科真的很用心規劃所有教學課程,是我目前經歷過的科別中,教學時程安排的最緊湊,門診、病房、小組討論猶如卡榫般緊密接合,好像三個禮拜中沒有一刻是被浪費的;老師無一不準時抵達教室,不像某科需要分別在上課前一週和前一日向老師double check;教學環境也不錯,有專屬的見習醫師講堂,或許因為地理位置偏僻,所以沒什麼閒雜人等會來打擾吧。

  復健科是很實用的一科,幾乎每個人都需要他,大至中風後的神經肌肉功能復健,小至一般運動跌打損傷,復健科都可參與其中,只是在台灣復健的觀念才剛起步,大多數人一有狀況,仍先求助於中醫推拿或是坊間如國術館等民俗療法,直到無顯著療效或是因不正確的治療推拿導致更嚴重的傷害,才會考慮到復健科就診。

  有趣的是一般西醫治療都屬於較立竿見影型,中醫則是長期調理修正體質;但在復健領域裡,西醫扮演的卻常是以止痛藥、物理治療等方法長期治療,中醫或民俗療法卻能快又有效的讓病人改善問題,一個手勢也許就能治療好病人長期困擾的毛病。孰優孰劣我也說不個準,只能說西醫的處置流程的都是實證醫學下的報告,具有明確的數據與可預測的風險,並盡可能減低副作用;相對的中醫方面則較無強而有利的文獻證明,但一個經驗豐富的良心工作者可以如庖丁解牛般抓出病人的肌骨紋理,給予強而有效的協助,只是病人暴露在較大的風險下。若換做我是扭傷的病人,其實我可能還是會選擇中醫推拿(笑)。

  不過也許我們跟的都是教學診,寶山醫院掛號費又是貴死人不償命,所以一般小病小痛大概都在外院解決了,來的病人多數是有較嚴重的病情,泰半是中風後的追蹤與復健,其中有一位讓我相當感佩他樂觀的生活方式,即便在遭受這麼大的打擊後,仍盡可能扭轉自己的負面情緒,積極的參與復健,雖然神經元受損程度較為嚴重,復原有限,受損側仍可見明顯的Spasticity,但他殘而不廢,現在還可以當一位計程車司機呢!

  另外有一位病人則是讓人看了很不忍,頸部以上與雙手肌肉會不自主的痙巒收縮,發作頻率大約數分鐘便有一次,一發作整個面容糾結在一起,雙手不自覺會握拳內彎,是為一種muscular dystonia,目前文獻上有記載過,卻無有效的治療方式,聽起來很殘忍,醫學中無能為力的遺憾又多添了一筆。

  病房的實習也很有趣,我負責的病人本來是一個健談的中年男子,在復健病房中算是年輕的中風病人,也許是這樣,復健團隊相關科系的見習活動都會安排學生訪談他,所以除了住院醫師的固定問診,還有我和其他如物裡治療、職能治療的同學會來打擾,他同樣的病情可能要重複複數個三四次以上,讓他有點不勝其擾,有一次他直接剖明要我去翻病例,裡頭有詳細記載,別在請他口述了!不過條仔腳抱久就是你的,一有空就去看看他復健的狀況,再加上他復健情況大有進展,漸漸的不再拒人於千裡之外。很可惜的是他覺得在醫院睡眠品質不好,也不希望住院會帶給他太太太多的負擔,所以在第二個禮拜就出院了,沒能有進一步的機會和他多聊。

  病房中還有一件大事是連教授的回診,大陣仗的人馬在病房裡壓境而過。老師是一位滿和藹可親的前輩,回診時會提到很多相關的醫學知識,像是這次他就講了三管的拔除原則,盡量讓病人早日脫離管線人的生活。不過很難想像在學長和其他老師的口中,連教授可是當時的雷公之一,每當他回診時每個人都膽戰心驚,深怕口頭報告或病例不合他意,當下便可能有萬劫不復之災。哈!聽說他轉性是在當了爺爺之後,只是可性度高不高就不知道了。

  三個禮拜的實習很快就結束了,復健科留給我滿好的印象,也學到了滿多的理學檢查,只是還需要很多的練習才可能熟能生點巧。可惜他屬於比較後線的醫療體系,和我未來想做的有段距離,不然這個環境挺讓人喜歡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p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